內容來自sina新聞

市場形勢低迷 百貨業的復蘇如履薄冰

  轉型與關店是百貨業今年的主旋律,關店是迫不得已的選擇,轉型是不得不做的事。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是,在電商與購物中心夾擊中,百貨業到底還有沒有生存空間。眾人給出的答案是有,可百貨業的未來到底在哪?

  外資陣營的百南投集集房貸貨店大多選擇關店瞭事。"外資第一店"百盛退出瞭濟南、常州市場,近兩年關閉瞭近十傢門店;日資百貨伊藤洋華堂也選擇關店止損,在北京華堂望京店關閉後,北苑店、西直門店相繼結束營業;泰國尚泰百貨也終結瞭杭州與沈陽市場的停留。本土百貨品牌拉開轉型大幕,百貨巨頭王府井百貨頻繁聯姻互聯網巨頭、地產大佬。在內部,王府井百貨的經營策略已然轉變,未來發展重心投向購物中心與奧特萊斯業態;南方百貨巨頭天虹百貨展開瞭多元化的嘗試,今年開出瞭第一傢購物中心與第一傢便利店;與阿裡牽手的銀泰百貨變成瞭"百貨領域的互聯網公司"。

  過去,百貨業的煩惱是如何從同質化局面中變得不一樣,如今比拼的是誰能最先跟上消費市場快速的變化。從表象來看,零售世界還是要註重發展速度,但這種速度並不是盲目地擴張與效仿。在一眾百貨品牌的轉型之路上,都將目光瞄準供應商。王府井百貨希望與供應商展開深度聯營,從品牌管理參與到商品管理,這也是王府井百貨全渠道革命的根基;華堂也在尋求與供應商展開從源頭方面的合作;百盛正在尋求全球優質品牌的總代理權。

  部分規模有限的百貨品牌在細分市場找著成功的機會。東安市場經過75%比例品牌調整後,商場已從綜合性百貨轉型成青春、時尚的潮流館;西單商場強化優勢板塊,一層增設200平方米的珠寶專櫃,同時將擴充體育品牌陣容。去年,西單商場珠寶品類基本維持增長,體育品牌銷售增長10%左右,商場將在調整中強化優勢品類,把握細分客群;漢光百貨商場七層啟動閉館改造,隨後商場將進行逐層調整。

  看似清晰的品牌、品類與組合調整,實際並不容易。為瞭迎合消費者的改變,百貨店的盈利模型、經營方式也需要改變,百貨店經營將從單一聯營模式演變成"自營+聯營+租賃"的組合結構。盈利模式上,扣點車貸台南東區車貸品牌、吸客流品牌,高租金商戶的配比、落位也需要細細琢磨。

  在餐飲、娛樂、兒童業態走紅購物中心後,面積有限的百貨店在嘗試融入新元素。當以商品經營為主的"純百貨"底線打破後,百貨與購物中心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,百貨店在向購物中心取經學習。在經營形式上也許二者始終存在差異,但發展趨勢會相互趨同,關系也將融合。目前,購物中心從過去的惟租金論轉變為邀請快時尚、餐飲、兒童等低租金業態進駐;百貨店也放棄隻招高扣點品牌,選擇引入更符合商場定位的品牌。二者的變化都在圍繞一個對象進行,服務好消費者才是贏得市場的王牌。(原標題:冰上行進的百貨業)

新聞來源http://bj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11-06/09312974851.shtml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evenlyrxdl9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